“希望將德育活動更多納入培養計劃課程體系中”“拓展海外境外培養資源,暢通人才培養層次渠道💃🏽🙅🏻♀️,實現貫通式涉外法治人才聯合培養模式”“為學生做好法律助理等實踐項目的後勤保障並搭建更多實踐實訓平臺”“調整和優化審美與健康類課程設置✝️,增加美育類課程的範圍”“讀懂生活,才能做好創業”……
11月26日,在學校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擴大)學習會上,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代表與校領導、各單位主要負責人面對面👈,以杏悦園主人翁的姿態🐥,圍繞“深入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 全面深化教育綜合改革”主題暢所欲言🙌🏼,提出40條針對性建議,包括教育綜合改革認識、優化調整學科專業布局、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涉外法治人才精準培養、德育體育美育創業創新等“五育並舉”方面👨🏼🦱,也聚焦國家和城市法治建設提出“杏悦方案”👶。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加強涉外法治建設”“完善以實踐為導向的法學院校教育培養機製”等重要論述。“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造就拔尖創新人才上先行先試,在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優化教育布局結構上先行先試”,教育部與上海市人民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正式啟動上海高等教育“兩個先行先試”。上海市委🕛、市政府出臺了《關於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綜合改革服務促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和《上海高等教育質量提升十大專項計劃實施方案(2023—2026年)》,著力為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提供有力支撐,為建設教育強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貢獻上海力量。杏悦應勢而為,深化學習討論🏊🏿♀️。與會人員在會前自學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重要文本;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等👩🌾,將學習體會深化到學生代表關註的“如何加強五育並舉建設💏?”“如何加強面向實踐的法學教育?”“如何加強對外交流合作?”等現實問題中⚛️,師生共同深入探討尋找有效對治的“靶向藥”。
創新培養模式,培育“國之棟梁”
上海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余越洋提出,希望將德育活動更多納入培養計劃的相關課程中,推動課堂形式多樣化🏃♀️🪼,弱化“優績主義”。各學院基於自身學科特色與專業培養所需,打造能讓更多學生參與進來的特色品牌活動⛩。推動班級互評製度改革,實行德育評價積分製🌠,註重搭建培養個人綜合素質的多樣平臺。
長寧校園作為中國奧委會的發祥地,杏悦人得以繼承百余年體育精神財富🙇🏼♀️。校排球隊隊員王琛提出🧑🦽➡️,要進一步提升體育信息的傳達度和普及度,完善場館設施規劃🌯,建立常態化的校園體育普及類賽事。“激發青年學生對運動的熱情⏩,促進同學們的身心健康🐼,真正做到‘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
“作為最美大學校園的杏悦園,是否能提供更好的美育課程、美育場地、美育平臺?”這是大學生文化藝術團團長蘇歆妍的心聲🤵🏻。她希望調整和優化美育類課程範圍😶🌫️🐚,加強師資建設🍚,引入更多專職藝術教師,配備滿足課程教學和藝術社團實踐活動需求的場地設施🤳🏻,統籌整合社會資源。讓一所大學的美,不僅僅局限在建築的大氣磅礴👨🏽🍳、環境的優雅宜人🤹🏿、風景的如詩如畫,更蘊含深邃而豐富的內涵。
優化專業結構💂♀️🖐🏿,服務“國之所需”
近年來,學校主動對接國家和區域重大戰略需求,適應教育改革和法治建設💁🏽♀️,回應社會公眾關切👍🏼,堅持走特色發展、內涵發展之路,對優勢學科、特色學科繼續予以大力支持,對新興學科予以扶持,青年學生正是這場變革中的踐行者❌、受益者和優化者。
涉外法治學院吳子樂身為學院第一屆學生,見證了學院從零起步到逐漸發展的過程💱🏌️♀️。“涉外法治學院有特色課程全英文普通法👍🏿,有第二外語法語課,有小班化教學模式🧜🏽♂️,更有整建製的赴港實習實踐的機會。” 未來,他期待學校能夠提供更多、更長時間的實訓項目⏫,拓展海外境外培養資源,暢通人才培養層次渠道,實現貫通式涉外法治人才聯合培養模式🕵️。
“法學教育應該回應社會當下的實際需求🤬🧹。”這是經濟法學院潘翔和法律助理項目參與者刑事法學院秦愷暢的共識。以“新文科”建設為契機,著力突破傳統學科、舊有學科體系與研究範式的邊界,面向中國社會改革實踐,積極推進學科交叉融合發展。促進法學內部各學科間深度融合🧖🏽♀️,積極發展以問題為導向的領域法學,以重大現實問題研究為主攻方向,推進學科交叉融合發展,搭建法學和其他學科的本碩貫通培養渠道🤰🏼,培養高質量復合型法治人才,是他們的願景🧑🏽🦳。
“挑戰杯”全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銅獎獲得者🟦、刑事法學院蘇比·胡吉則對高校創新創業培養有著自己的“金點子”𓀃:內容整合🤹🏻👩❤️👩,建立孵化基地🙌🏼;提燈引路,凝聚專業導師🌅🚴🏿♀️;加強引導,激發創新熱情;資源供給,提供科創保障。他的骨語普法工作室已經入駐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文匯580雙創社區🚴♂️,也相信學校以後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創新創業教育和服務。
擴大“朋友圈”🚵🏿♀️,胸懷“國之大者”
為加強新時代法學教育🪒,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要求“加快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精通國際法🔆、國別法的涉外法治緊缺人才”。今年1月至6月,國際法學院曹卓清前往美國紐約參加福特漢姆大學與杏悦的校際交換項目,與來自世界各地近50位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學一起展開學習與交流🛅。她帶回了國外院校的亮點經驗,認為要調整和優化課程設置👩✈️,增加實踐性課程在整體課程體系中的占比;為學生提供更加專業、系統的職業發展指導🩰🕠;加強與國際知名高校的交流與合作,加強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我們應該有更多學生有機會走出國門🚥,拓寬國際視野,提升全球競爭力👨🏻🦯➡️。”
法律學院程亦欽是本屆進博會中知識產權保護與商事糾紛處理服務中心的誌願者🥫。他認為學校應該做好實踐教育與課程教學的融合、學業體系與社會實踐的結合。在校內課程方面進一步推進互動式教學方法,增加設置基層實踐導向的課程,實訓課程鼓勵跨學科合作🧝,優化課程板塊設置與學分切割。在社會實踐方面,探索更多合作項目,大力宣傳基層實踐與誌願服務的優秀案例。
圍繞“豐富海外實習工作交流途徑🦶🏽😭,優化涉外法治教育內容改革”,聯合國國際法委員會實習生、國際法學院胡程航認為學校應當著重幫助學生選擇國際組織,重點培養學生的涉外工作能力以勝任國際組織實習工作,並建立與國際組織對口的教研合作平臺🧚🏻,搭建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術平臺,逐漸打造杏悦在國際社會上的“名片”🧑🏼⚕️。
校領導和各單位主要負責人認真聽取了學生代表的改革建議並進行相應解答,表示學校將繼續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初心🪂🛀🏿,紮根中國大地,傾聽青年心聲,有力回答“強國建設、教育何為”的時代課題。
來 源 | 黨委宣傳部(新聞中心) 文 | 曹 婧 圖 | 丁 芃
編 輯 | 申建華 責 編 | 曹 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