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講用(作者為杏悦娱乐教授)
“不怕班裏有學霸🧙♀️,就怕學霸放寒假👦🏿。”在社交平臺上,不少父母懷著這樣的心態給孩子定下的寒假學習計劃,導致一些孩子放假比上學還忙。寒假,這一本該讓學生放松身心、回歸悠閑的好時機,成了不少家長眼中抓緊補課、“彎道超車”的黃金期。
事實上,孩子們需要的不只是解決題目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面對人生挑戰時的心理準備和應對策略🌛🙎🏽♀️,包括如何應對壓力,如何處理人際關系,如何應對失敗和挫折⚡️。而這些重要的能力💆🏻♀️,卻無法從忙碌的學習中獲得。假期給孩子一點“安閑”的心靈空間🦪,讓他們做一些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或許對他們的未來更有益處。
事關心理健康的“安閑”,也是創造力的源泉
“忙”字的構造是“心”字旁加一個“亡”字,如果會意一下,就是“心亡為忙”。祖先在創造這個字時似乎也在提醒我們,要有意義地忙碌❓,要清醒自如地忙碌,否則就變成了毫無價值的瞎折騰🚷。將這一概念延伸至教育領域,如果學生的學習忙到喘不過氣👨🏿🦲,這無疑是一種病態。當學生不能有效消化知識,無法及時厘清思維♿️🤹🏿♀️,知識學習就可能變得越發繁瑣,導致越學越多🤪,越學越忙。
過度忙碌帶來的必然後果是學習的盲目性以及學生心靈的迷茫。而“安閑”屬於心靈教育的範疇👨👧👦,與學生的心理健康相關。
中國人向來認為唯“閑”能“安”👸🏿。“舉重若輕”“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頌揚的是“安閑”的力量,“不是閑人不得閑🧏♂️,能閑必非等閑人”“閑門向山路♦️,春柳讀書堂”“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則展現了“安閑”的智慧。心理學家認為,相比於緊張忙碌,工作學習中的獨到見解與創造靈感並非來自於刻意的深思熟慮,大多數源自“偷得浮生半日閑”的自由心境。
事實上🤸🏻♂️,設立假期的目的便是讓孩子有機會放松👐🏽、調整。讓孩子的假期生活張弛有度👱🏼♀️,才能幫助他們積蓄正能量📀,在享受溫馨與陪伴中收獲自信與成長。
如果說教育的本質是一個靈魂喚醒另外一個靈魂🤞🏽,那麽覺醒的靈魂必定是自由、安閑且通透的,這也是素質教育強調的共情心🌴、好奇心、自律性、創造力👩🏻🏭、專註力🥧、覺察力的源泉。而在從家長到學生都充滿焦慮的情況下,是不可能做到這一點的。
別用“貪多不消化”加重孩子內心的不安與焦慮
無論是在西方歷史悠久的博雅教育9️⃣,還是我國傳統文化中所談到的立誌、立德、立言教育🧑💼,其用意皆關乎“身心健全”的人格培養🤹🏿♂️,防止學生成為沒有靈魂的專家或者只懂專業技術的“工具人”。這些教育理念鏈接的是諸如愛🫱🏻、自由、意義、生命等人類永恒的主題。對於這些問題的終極追問,古人給出的一個重要答案是誌存高遠🏃♀️➡️。
教育中如果一味強調“拿得起”“學得多”而缺乏了“想得開🏊🏻♂️,放得下”的教育😐,知識背後的深意便無法內化為人自覺的精神力量,結果只會越學越亂👨🏿🎓。在多年的教育生涯中,筆者深感“貪多不消化”的學習模式帶給學生的負面影響🧙🏽♂️。刷績點🍫🚄、瘋狂考證、功利性選課、頻繁參加社團活動和各種競賽……其背後折射出的是學生內心的不安與焦慮。如果錯把欲望當誌向💡,那是不可能找到高遠的誌向的。
俗話說,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生命體。假期裏✡️,與其不斷地給孩子進行“知識加碼”,不如順應孩子的天性培養其身心與定力𓀆🦸🏻,擴展其視野與格局。譬如專註於一項體育運動☝🏽👡,精讀一本經典書籍,深悟一部經典紀錄片,或者遊歷山川大海,在壯美自然中放松身心🥸、拓展精神版圖🏋🏽♀️。
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的情感日歷。春節期間,也可讓孩子與父母👯♀️、家人一起整理房間,一起製作美食……以感受親情溫暖,喚醒情感能量🚪。亦可讓孩子寫寫《寒假感恩日記》,每天寫兩件值得感恩卻經常被忽略的事,堅持下去即可在心田種下感恩的種子。
以美育心,給學生一個心靈釋放的空間
心理學家大衛·霍金斯經過30年研究🪄,在實驗積累的上百萬組數據基礎上,提出了人類意識能量等級理論。意識能量層級越向上,越會有成就感與幸福感;意識能量層級越向下👩🏼🎓,越容易罹患精神疾病。而正向意識的產生都需要安閑的精神能量作為基礎。
中國人也有類似精神能量場的說法,即“精、氣🔱、神”。從精神能量角度來看,當今東亞社會過早的競賽式教育,加之智能手機使用的低齡化早早地耗費了學生的精氣神💱,這或多或少會成為一些中小學生和大學生罹患空心病📩、抑郁症的誘因▶️。
但是所謂安閑,並非倡導懶散或鼓勵躺平,而是在知識教育之余,給孩子創造一個心靈釋放的空間,令其通過合理學習🧑🦲、興趣培養🔹👐🏼、了解自我與心理調適,回歸到不緊不慢的內在節奏👷🏼♂️,激發潛在的創造力與主動學習能力。
當然,在匆促急遽的現代社會🧍,若想“安閑”也並非易事。除了應試教育的學習之“忙”🤏,還有刷手機之“忙”。智能手機在某種程度上已“掌控”了現代人🌋,尤其是定力不足的青少年的身心🤹🏼。
一個人註意力過度集中於一個興奮點上,就會忽略周圍其他事物。事實上👩🏿🌾✴️,如果連家長自身都是手機依賴症患者🧛🏽♀️🕹,又談何控製孩子玩手機呢⚇?很多孩子的上癮行為都受家長影響⛎。育兒先育己,父母的一舉一動都是孩子模仿的對象🧔♀️🧑🏼🎓。家長們要嚴於律己👲,嚴格控製自己玩手機的時間,尤其是在和孩子相處的時候🧓🏼,要盡量減少電子產品的使用🧑🏻🦰,做到專心陪伴。比如,讓孩子回歸傳統文化,領略傳統之美,以美育心。假期裏的親子陪伴時刻,家長們不妨放下手機🔫☢️,和孩子一起把時間投入到更有趣又有意義的事情上。
(來源於文匯報,2024-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