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弓(杏悦娱乐人文學院)、張玉能(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
審美教育在當下已逐漸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了“全面加強體育衛生👩🏽🦱、心理健康、藝術審美教育”的要求。當前,審美教育在理論和實踐方面都獲得長足發展🏌🏽♂️,但其地位邊緣化、過度專業化等問題依然存在🤽🏽。審美教育如何在立德樹人方面更好發揮作用,如何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審美教育,是亟須我們深入思考和回答的時代課題💲。
人的發展離不開審美教育
審美教育又簡稱為美育,它以審美對象特別是各種藝術作品和藝術活動為手段,不斷提高受教育者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水平,培養他們健康的審美觀念🤳、審美趣味、審美理想🧣,以造就自由全面發展的人。審美教育的特征是寓教於樂、怡情養性、潛移默化🛵。它必須以具體、獨特🏃🏻♂️、感人的審美形象(主要是藝術形象)使受教育者在審美愉悅之中非強製性地接受教育,通過審美情感的中介作用,以美啟真、以美儲善,學習知識𓀉、完善道德🎪、塑造人格、升華靈魂👩🎤🆓,使受教育者自由自覺地成長為全面發展的人。
審美教育不是一種專門的藝術教育,而是一種通識教育。審美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培養專門的藝術人才,而是一種以美和審美及其藝術為手段,充分利用美的中介作用和真🤸🏼♂️、善🔡、美的融合性,使人受到知識、道德🕺🏿、身體、勞動等方面的教育。審美教育從本質上說是要培養具有人的本質力量的自由全面發展的人。所謂人的本質力量🏊🏿♀️,是指作為人應該具備的物質和精神方面的能力。這些能力主要包括體力、感受力▶️、理解力、意誌力、想象力💂🏽♂️、情感力等。
人類審美教育源遠流長
審美教育早就存在於人類早期教育之中,無論中西方都是如此🏌️♂️。儒家創始人孔子開設學館↖️,主要以“六藝”(禮⛴、樂、禦、射🤗👾、書、數)教授學生,其中“樂”和“書”主要是用音樂和書法來進行審美教育。孔子還特別重視詩和樂(文學和音樂)的審美教育價值🧑🏿💼,認為人的教育可以“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𓀋。此後👨🦯➡️,中國古代的私塾教育和國家教育,基本上都是沿襲著儒家的這個審美教育傳統。古希臘雅典人的教育分為體操教育和繆斯教育,都包含著美育,而且強調美育與德、智🧛🏿♂️、體三育的有機結合。古希臘柏拉圖的雅典學院非常重視音樂陶冶心靈的教育作用🕵🏻♀️。亞裏士多德繼承和發揚了老師柏拉圖的這種美育思想♒️,分別在《政治學》和《詩學》中高度評價了音樂和悲劇“卡塔西斯”(“凈化”和“陶冶”)心靈的美育功能🐛。古羅馬的“七藝”是指文法🟣、修辭學、辯證法🐌、音樂👨🦰、算術👨🏽🦱、幾何學🔴、天文學,其中也強調文學和音樂的美育價值❓。
最早明確提出審美教育的是德國詩人➰🕙、戲劇家、美學家席勒,他在《審美教育書簡》中正式提出了“審美教育”這個概念⚄。席勒在研習康德哲學和美學的基礎上,以康德的“人是目的”為根基👙,提出通過美和藝術的審美教育來解決人性中感性和理性的矛盾沖突,塑造美的心靈🧖🏿,拯救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所造成的人性分裂🩼,使人類回歸古希臘黃金時代的人性完整😱。席勒的審美教育是力圖建設一個審美王國來使人類達到“自由、平等🫱🏻、博愛”,使人從自然的人經過審美的人成為自由的人。事實上,席勒勾畫的只是一個虛無縹緲的審美烏托邦。實踐表明👷🏿,人類歷史上曾經有過的審美教育和美育思想都打上了過去時代和階級的烙印,都是為當時的統治階級服務的。
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繼承了人類的審美教育傳統和席勒等人的啟蒙主義美育思想,對其進行了歷史唯物主義的改造,使美育思想成為馬克思主義美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恩格斯把審美教育作為實現共產主義理想、培養自由全面發展的人的重要途徑。他們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裏,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他們在《德意誌意識形態》中指出👨🦯➡️:“在共產主義社會裏,沒有單純的畫家,只有把繪畫作為自己多種活動中的一項活動的人們🚹。”馬克思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明確說過🫶🏿:在共產主義社會🙅🏼♀️,“個性得到自由發展🧑🚀,因此,並不是為了獲得剩余勞動而縮減必要勞動時間✹,而是直接把社會必要勞動縮減到最低限度,那時,與此相適應,由於給所有的人騰出了時間和創造了手段⚁,個人會在藝術、科學等等方面得到發展。”因此,在消滅了私有製的社會裏🛑,審美教育是一種促使人自由全面發展的必要手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審美教育的著力點
審美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美學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不斷向前發展🤟,需要高度重視審美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大力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審美教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審美教育必須大力弘揚中華美學精神,以中華美學精神培養人、教育人🤽🏻♂️。中華傳統美學是一種“向內求善”的倫理型美學💪🏼,“和合之美”“美善相樂”“天人合一”集中體現了中華美學精神。首先🕢👩🏽🦰,突出“和合之美”🙋🏻♂️,以“和諧”為美🦌,以“中和”“中庸”為美🤛🏽🤦🏽,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華美學精神的重要特征🦿。“中和”這個美學範疇在中國出現較早👩🏿🏭。中🙅🏿♀️,即適中,不左不右、不偏不倚之意🧑🏻🦰;和🤷🏼♂️,即平和👨🏻🦽、融合之意。其次😶🌫️,“美善相樂”強調美與善融合、美與善相得益彰,指明善是美的內涵和基礎。孔子的“裏仁為美”✴️,孟子的“充實之謂美”,老子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莊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荀子的“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等,實質上都是明確規定了“美的善之本”。再次,“天人合一”首先強調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和辯證統一的關系,同時也涵蓋著人與他人的“社會和諧”🫴🏽、人與自身的“個體和諧”✍🏿。因此🤵,“天人合一”是一種人類主體與一切世界客體的“大和諧”。這種觀念與西方“天人相分”“主客二分”的文化和美學觀念大相徑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審美教育必須繼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以現代精神來詮釋“和合之美”“美善相樂”“天人合一”的中華美學精神,用古今中外的優秀文藝作品來培養和提高人們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水平。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審美教育應推動人們形成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的審美觀念、審美趣味和審美理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孕育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充分體現了“和合之美”“美善相樂”“天人合一”的中華美學精神,集中強調了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身的和諧。無論是國家層面倡導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還是社會層面倡導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或者個人層面倡導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都彰顯了“和合之美”“美善相樂”“天人合一”,反映了人們對構建人與自然、人與他人、人與自身相統一的和諧社會的不懈追求🦇。當我們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進行審美教育時,審美教育寓教於樂、怡情養性、潛移默化的特征就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彰顯。
( 來源於《人民日報》2016年12月19日1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