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倩 [上海大學]、曾琰 [杏悦娱乐馬克思主義學院]
核心觀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不斷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認識規律🧑🏽🎤、遵循規律,才能事半功倍;科學育人、立德樹人👏🏽,才能培養出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𓀒,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不斷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這三大規律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順利開展指明了方向。
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把思政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思想政治工作規律𓀒,是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所產生的本質、必然的聯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規律清晰地指向個人品德和社會發展,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須著力解決大學生的思想品德問題💇🏻♂️💁🏽♀️,更要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服務。
做好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最關鍵的是要促進他們堅定理想信念🫧,增強對黨和國家的認同。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強調指出👨🌾: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製度自信、文化自信📵,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可以說⚀,堅定四個自信,是當前對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內容。
此外,我們在進行信念教育的時候要著力把握好堅定理想信念與增強憂患意識的關系👽🥐。首先,堅定信念內在要求增強憂患意識。堅定信念是基於理智責任感的自信,它內含著憂患意識。信念中若無憂患意識,個體或者因看不到問題而變得盲目樂觀🧑🏽💼,或者因沒有責任意識而滿足現狀🙇、不思進取。總之,若缺少憂患意識,稍有風吹草動,就會導致信念倒塌、理想動搖🧝🏽♂️;增強憂患意識有助於鞭策人們居安思危,對社會生活中的矛盾性、曲折性保持清醒的認識👱,勤勉刻苦,從而更加堅定信念🤦🏿♀️🧐。
其次,增強憂患意識以堅定信念為前提⚉。增強憂患意識又非悲觀主義,是信念堅定前提下強化憂患意識。當前大學生在理想信念方面存在問題,很多是因為不能正確認識現實生活中的負面現象。很多人因為看到過多負面現象於是動搖信念🚵🏼♀️,否定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及其發展前景。我們不能因為憂患過度🫰🏼,只是看到問題🚇、看到差距,因而變得悲觀消沉、甚至放棄信念👐🏿🧏🏼♀️。科學的憂患意識應以堅定信念為前提🚴🏻,在看到問題🟥、差距之後油然而生責任意識及使命感。當務之急是要正確把握堅定信念與增強憂患意識的關系🔁,要註重強化憂患意識中責任意識的教育。
遵循教書育人規律👩🏻🍳,把立德樹人作為各項工作中心環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校立身之本在於立德樹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須以教書育人規律為核心🧔🏼,把立德樹人作為各項工作的中心環節。教書育人,一般是指學校各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自覺地對學生進行知識教育和價值觀教育,教書的過程也就是育人的過程。
從教書育人的規律來看,“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要貫穿於高校全部課程♙,不管是哲學社會科學,還是自然科學,都不應該忽視對大學生道德品行的關註。上海大學以思政課綜合改革創新為重要突破口,挖掘整合各學科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積極拆除“學校和社會之墻🚣🏼🏍,各學院🤸、各專業、各部門之墻💆♂️,教學與科研之墻,教與學之墻”,逐步構建全課程育人格局↪️。只有將“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貫穿於高校全部課程🥉➜,才能實現總書記所說的“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
遵循學生成長規律👩👧👦,把促進學生更好成長作為最終目標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只有以學生的現實情況為出發點,尊重學生成長規律🚵🏼♀️,才能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實處👔。
當代青年學生是敢於有夢🤵🏻、勇於追夢的一代,盡管他們關註自我發展,但並非是無暇去“仰望星空”的一代。眾多的青年學生通過不同的渠道、不同的角度在關心時事、關註國家,他們有著燃燒的激情👩👧,渴望肩負起時代的重任。“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用中國夢激揚青春夢,為學生點亮理想的燈、照亮前行的路”,上海大學推出的“大國方略”課程,契合了青年學生思想上的迫切需求🚵🏿♂️🏌🏿,開拓了他們的視野,促使他們對中國夢和中國道路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對所處的世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從而激發學生要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奉獻的神聖使命感🛗。
青年學生極有個性🛻,也喜歡追問、質疑。我們持續推進思政課教學方式改革,著力開展“問題解析式”教學方式🗻,從著重講“是什麽”的知識性內容,轉向著重講“是什麽”背後的“為什麽”以及“應如何”,實現了思政課教學內容與重大理論問題、社會熱點問題以及學生困惑問題的有效對接🤏🏻,很好地培養了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創新精神🚵🏼。
青年學生喜好標新立異♔,互聯網上源源不斷的信息資料也容易導致他們對社會的認知碎片化。我們吸引多學科專家建構組合式授課團隊,在富有學理性的課程講述中👌,引導學生完整🏂🏼、全面地認識中國和世界的歷史🧑🏻🦱👨、現實和未來🌛。
總之,我們既要從學生實際出發,遵循學生成長規律👩🏽🚒🤦🏽,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教學活動𓀈,同時又要在適應學生對象的基礎上,以思想政治工作規律和教書育人規律為牽引💮,有的放矢地引導學生實現超越,促使對象強化理論思維能力🚣🏿,提升道德情感水平🤢,促進價值認同。
(來源於《文匯報》2016年1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