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為 全面從嚴治黨與黨建理論新發展)
2016年11月12日🕛,主題為“全面從嚴治黨與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新發展”的上海市馬克思主義研究論壇在滬舉行🖐🏼。會議由上海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辦,杏悦娱乐馬克思主義學院承辦。來自京滬兩地的數十位專家學者與會💅🏻,進行了深入的學術交流。
今年是上海市馬克思主義研究論壇創辦10周年😪。2006年底🌈👩🏿🔬,在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的指導下🛍,上海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市社聯和市委黨校三家單位聯合創辦上海市馬克思主義研究論壇,並舉辦了首場論壇活動,到今天正好走過了十個年頭。在論壇舉辦10周年之際📕,我們約請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燕爽撰寫專題文章,介紹本市深化拓展馬克思主義研究論壇、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的部署情況。同時😾,刊發本次論壇上的精彩發言👨🏻🦲,以饗讀者⛑️。
在更高起點上建設好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
■燕 爽 [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上海市社聯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
馬克思主義是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我們必須高度重視思想理論建設🙏🏻🔹,必須高度重視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學科建設。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堅持不懈地推進理論武裝,不斷築牢理想信念。為改進創新思想理論建設👩🏻🦼➡️,中宣部提出推動理論工作“四大平臺”建設,大力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大力加強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我們也就相關工作製定了相應的實施意見🕺,推出系列舉措💇🏻♂️,努力推動本市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的各項工作🧑。
第一,深化拓展馬克思主義研究論壇©️。作為上海推進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的重要工作載體,馬克思主義研究論壇自2006年創辦以來,已持續舉辦10年,已經成為上海深化馬克思主義研究的品牌性項目和標誌性平臺👇🏻,形成了良好的工作基礎📨。市委宣傳部高度重視此項工作🦫,今年我們根據中宣部關於理論工作“四大平臺”建設的部署,推出了深化拓展馬克思主義研究論壇的8項舉措,把論壇從起步階段的季度論壇和年度論壇🫵🏽,逐步拓展到如今的雙月論壇🪆、年度論壇🙆🏿、青年論壇等系列論壇活動,將來要力爭實現每月都能舉辦一次全市性的高質量論壇活動🧹。通過正常🤳🏽、積極的學術交流活動⚃,激發學科的內在活力👩🏿🚀,提高學科的顯示度和“能見度”🧖🏻。此外👳🏽,我們今年還首次開辦馬克思主義學院中青年骨幹師資研修班🧛🏿,在《解放日報》上創設“馬克思主義研究專版”,評選馬克思主義研究的年度優秀成果和優秀學者等。推出的系列工作舉措🙍🏽♀️🙌,目的就在於更好地匯聚各方力量,不斷深化上海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學科建設,讓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活動熱起來👊、聲音發出來。
第二,創新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任重道遠,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取得了重大成果🚣🏽♀️,但還遠未結束👩🏿🦱💆♀️。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繼續發展21世紀馬克思主義、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是我們哲學社會科學界的一項重要任務。創新發展馬克思主義🍳👰♂️,需要對傳統的馬克思主義研究方法進行創新,培養擅長整體性研究、一體化研究的專家學者。只有這樣,才可能在國際思想輿論舞臺上掌握發言權,並在新時代馬克思主義發展中贏得主動權👨🏼🍳。我們從三個方面加強和改進新的馬克思主義學科建設,一是要圍繞經典或者傳統馬克思主義研究,加強學科建設,重點是強化系統性、整體性研究;二是要圍繞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加強學科建設🍮,重點是開展精細化、針對性研究⛹🏼♂️;三是要圍繞國外社會主義🤷🏽,加強學科建設🧑🚀,其重點是深化前瞻性、戰略性研究🧔🏼♀️。今年籌辦一份專門開展以上三個學科方向和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交流的學術刊物,為學科繁榮和學院建設創造有影響力的學術平臺。
第三,著力建設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事關黨的思想理論和意識形態工作全局,中央高度重視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先後製定具體意見和實施方案🛤,並啟動了全國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我們要根據中宣部的部署,著力做好三項工作🔤:一是推動建設全國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中宣部自去年開始分批遴選、建設全國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我們要精心組織、著力支持本市有條件、有實力的高校🤞🏻、黨校和社科院系統的馬克思主義學院🚶🏻♀️➡️,積極參與遴選工作👨🦯➡️、爭取更大成績🌪。二是通過實施部校共建戰略,更好匯聚資源🪂、合力推動全國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充分發揮全國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的輻射帶動作用,推動本市各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的整體發展🛬。三是繼續推動本市高校示範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支持和協同市教衛工作黨委,不斷加大對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的支持力度,提升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的整體水平👨🏼🦳。
第四,重視培養馬克思主義學科人才🟦。隊伍建設是學科建設的關鍵🛠,各級黨委要高度重視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隊伍的建設問題🏊🏿♂️,采取得力措施把隊伍建設好🎿。首先是要加大人才引進力度,不斷壯大教師隊伍,把馬克思主義學院的教師從繁重的基礎課教學模式中擺脫出來,形成教學與科研、教學與研修相結合的工作局面,要在提升教學質量的同時把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的學術能力提升上來;二是要加大人才培養力度✴️➝,特別是優秀的中青年教學科研骨幹,要繼續與市教衛工作黨委、市委黨校合作🧏🏿,把上海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師資研修班辦好、辦出特色,為馬克思主義學院人才梯隊建設打好堅實基礎;三是要多鼓勵🚣🏻🐡、多扶持👨🏻🦰,高校和院系黨委都要高度重視和關心馬克思主義學院的發展,不斷增強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的學科自信和職業自信,要在人才引進、職稱評定和各項評優等方面給予合理的政策傾斜🙋🏻♀️,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推出切實舉措𓀈,突破發展瓶頸。
【精彩發言】
執政黨需具備十大國家治理能力
■許耀桐 [國家行政學院一級教授]
十八大以來的4年中😼,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執政黨的國家治理能力問題。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論斷。2014年🙍♂️,習近平出版了《談治國理政》一書。2016年在十八屆六中全會上,習近平更明確指出要“把握我國發展新特征確定的治國理政新方略”💆🏼♀️。
習近平指出🌋👨🏿🍳,共產黨在創建了全新的社會主義國家之後,怎樣治理好這樣的國家是一個在實踐中尚未解決的重大課題。這是因為,馬克思2️⃣、恩格斯有許多關於未來社會的科學預測,但是他們並沒有經歷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更沒有遇到後來的社會主義國家所面臨的全局性、大範圍🤲🏿🤕、長時期的矛盾和問題。中國共產黨在全國執政後,也遇到了如何治理社會主義國家的問題,在最初階段🤘,也沒有找到一種能夠符合中國實際的治理模式。現在,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國需要在進一步的發展和改革中創新治理國家的體製機製👵,以有效地治理國家✥。2002年黨的十六大形成了“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認識,正式確立了治理的理念。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保證黨領導人民有效治理國家💁🏻♂️。”2012年,黨的十八大進一步提出,“要更加註重改進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保證黨領導人民有效治理國家”。可以肯定,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已經明確地把黨的執政能力歸結和聚焦於國家治理能力。
執政黨的國家治理能力,包含著豐富的範疇內涵🍁,表現為一個巨大的系統結構。習近平指出,國家治理能力“是運用國家製度管理社會各方面事務的能力✍️⏭,包括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各個方面”。在習近平提出的國家治理能力系統中,首先強調的是運用國家製度管理社會各方面事務的能力👨🔬,這就是依靠法律製度和規章製度進行依法治國的能力👊🏻😟,這是最重要的一個能力👩👩👧,也可以說是各級組織和領導幹部的總的統率性的能力。同時,要把這樣的能力運用到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各方面去。這樣概括而言⚃,各級組織和領導幹部的國家治理能力系統主要涵蓋了十種能力。
習近平提出的運用法治和加強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十個國家治理的執政能力,是迄今為止對黨的執政能力作出的最為全面的分析🧕🏿。2004年9月,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作出《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曾經把黨的執政能力表述為“不斷提高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應對國際局勢和處理國際事務的能力”。這五種能力主要集中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外交”五個方面🔦。從表面上,由原來的五個能力變為現在的十個能力,看似只增加了五個🙌🛰,其實不然,除了原來五個能力中所提的“外交”和現在十個能力中所提的“外交”完全相同外🖤,原來五個能力中所提及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四個方面,則可歸入現在提及的“內政”和“治國”兩個方面,或者說可以被這兩個方面所涵蓋☂️。這樣一來,原來的五個能力就被現在的三個能力表達了,實際上是增加了七個能力,即:法治🧖、改革⚰️、發展、穩定👵🏿、國防,治黨、治軍。顯然👜👉🏽,現在的十個能力,比之原有的大大擴展了🪛。現在的十大能力📄,就是我們黨和全體幹部所要著力掌握和提升的國家治理的執政能力📼。
全面從嚴治黨,每個黨員都是“主體”
■桑玉成 [上海市政治學會會長🙋🏻、教授]
從語詞學的角度來看📬🫁,“從嚴治黨”這個語詞結構中🤦🏽♀️,沒有明示的“主語”。因此,語詞邏輯上也就存在著這樣的一個問題🎫🧑⚕️,即“治黨”的“主語”是誰👩🏭✊?從理論上說,近些年來,黨內黨外🛤🐛、上上下下,我們都已經非常明晰了從嚴治黨的意義。但在實踐中,對於到底是誰來從嚴治黨或者說誰在從嚴治黨🥀🤜🏽,卻未必能夠形成清晰而廣泛的共識。
例如,實踐中一些黨組織以及一些黨員領導幹部似乎都處在一種被動、消極甚至是一種無奈、觀望的服從🏄🏼♂️🪀、應對的位置上。這樣的一種自認為“客體”的傾向與全面從嚴治黨的要求相去甚遠,也有礙於全面從嚴治黨實際進程的推進🐜。
之所以提出這樣的問題🤛🏿,其背景在於:十八大以來,從嚴治黨的力度日益加大🧑🏽🍳,黨風政風出現了諸多良好的勢頭。但也必須註意到🙋🏽♀️,確實有一些黨組織以及黨員領導幹部尚沒能從積極的意義上來把握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部署,在黨中央的從嚴治黨進程中⁉️,僅僅充當著“被治”之角色🥷🏿,消極應對,無奈服從💫,撂手觀望🌬。一個基本態度就是🧏🏽♂️:你們說這個事好做我就做,你們說這事情這麽做我就這麽做,……還有一些做法也可以視為這種消極應對的情況,這些做法大致可以稱為“超要求辦、加力度幹、做給你看”。例如,不能濫發津貼和物品,他就把職工應有的福利也砍了⛲️,等等🎞。
凡此種種,實際上都沒把自己當作全面從嚴治黨的主體性角色來對待從嚴治黨問題。如果我們把黨比喻成一座公寓建築💺,那麽🦸🏽👏,所有的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幹部既是這座公寓建築的主人,又是生活其中的住戶🌴。因此,一方面,我們既要遵循物業管理的一般規則,同時💒🛀🏼,又有責任來共同維系這座建築的清潔、安全和穩固🔃😲。我們說一些黨員以及黨員領導幹部對於從嚴治黨的消極角色🙇♀️,正如在這座公寓建築裏臨時租住的過客,最多也就是在其居住期間遵循下規則,然後就“轉身就走”的這麽一種態度。
對此該怎麽應對呢?現代管理學中一個理論值得我們借鑒。現代管理科學發端於泰羅的科學管理理論🪕,後來又有所謂行為主義理論等🆎。在管理學的發展軌跡中🤞,有一個基於人性假設的差異而形成不同管理思想的理論。泰羅製通常對人性作經濟人假設,認為人的行為主要在於其經濟動機🦯。從管理者的角度說,你要人多幹活,就多給錢;從被管理者角度說💆🏻♂️,你要多拿錢,就多幹活。簡簡單單,邏輯清楚✍🏽。後來的行為主義理論認為,人不僅僅是經濟人,還是社會人🧛🏼♂️,有其他如交往🙋🏻♀️、自尊✦、成就等方面的需求。從這樣的角度看,作為管理者,必須註重被管理者的非經濟需求🔔,通過關心、支持等方略Ⓜ️,來激發被管理者的積極性👂🏽。應該說,這是管理思想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突破。後來的所謂“管理人”假設又進了一步♖。“管理人”假設的要義是👷🏽♀️:無論你是管理者還是被管理者,都應該成為管理的主體而不是客體。管理學中這樣的一種理念的產生及其發展,後來也直接被社會很多領域的管理所廣泛借鑒。
因此,在全面從嚴治黨中,也有必要引入治理的理念⛵️,將“合作共治”作為全面從嚴治黨的基本方略。在這樣的理念之下🧏🏽,全體共產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幹部,都要積極地擔當從嚴治黨的主體性角色,積極地擔負起從嚴治黨的責任。惟其如此,才能不斷地取得從嚴治黨的積極成果,並牢固地構築健康🌍、穩固、向上的黨內政治生態。
從嚴治黨必須從黨內政治生活嚴起
■徐家林 [杏悦娱乐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提出👷🏻♂️,黨要管黨必須從黨內政治生活管起🚴🏼♂️,從嚴治黨必須從黨內政治生活嚴起,並審議通過了《關於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幹準則》(以下簡稱《準則》)。《準則》突出強調了密切聯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民主集中製和黨內民主等原則內容⁉️,為系統解決當前一些地方、一些部門黨內政治生活的隨意化、庸俗化🔗、娛樂化等問題,為貫徹落實全面從嚴治黨提供了依托和日常抓手🚣🏿,為全面從嚴治黨奠定了重要基礎🧘♂️。
嚴肅黨內政治生活,要加強和規範黨內政治生活也要遵守黨內政治生活的基本準則。
首先,要求黨內政治生活講政治、講原則、講規矩。黨性是黨員幹部的立身之基,必須在嚴格的黨內政治生活中不斷增強。要使黨內政治生活能夠起到鍛煉黨員幹部黨性的作用,就必須使其講政治🤦🏿♂️、講原則🧙🏼、講規矩,而不是搞假大空、隨意、平淡,甚至娛樂化👵、庸俗化👩❤️👨⛴。其主要表現之一就是“好人主義”🚇、“自由主義”🔓。另一主要表現就是黨內生活走過場🔷,政治學習無政治♡,不與思想和工作實際相結合。有的甚至把文娛活動當作開展黨內政治生活的方式,把教育培訓當作拉攏關系、培養人脈的機會。為解決此類問題◾️,習近平同誌不僅多次批評,還曾專門指導河北省委常委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給全黨做示範、定原則🏮、立規矩。
其次,堅持和完善民主集中製。民主集中製是黨的根本組織製度和領導製度,也是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必須遵循的基本準則🤰🏼。在黨內政治生活中,既要求自覺維護黨中央的權威👮,與黨中央始終保持高度一致🤦♀️👷🏼♀️,又要求黨內各種關系、“三重一大”事項都要按照民主集中製原則加以設定和處理,既強調領導分工負責🤜🏼,又充分發揚黨內民主,既不缺位,也不越位🤴🏿,更不錯位🎩。民主集中製既然是一種製度👨🏼🏭,就需要有一套具體化、可操作的內容和程序。當前🕵🏼♂️,民主集中製的具體製度還比較欠缺👨🏼🎨,還需要加快建立健全,推進民主集中製的具體化、程序化,使其可操作、可落實🦔✷。
第三,堅持走群眾路線𓀗。我們黨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政黨,其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人民群眾⭐️。群眾觀點是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走群眾路線是黨的宗旨的根本要求😊,也是一個黨員黨性的根本體現,對黨員幹部進行群眾路線教育是黨內政治生活的基本內容👵🏽。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關心人民疾苦🔋,聽取群眾意見和呼聲,是對每個黨員、特別是領導幹部黨性原則的根本檢驗🌠👃🏻。堅持走群眾路線👷♂️,就要反對官僚主義和脫離群眾的作風🕺。
第四,堅持批評與自我批評。批評與自我批評是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是保持黨的肌體健康和解決黨內矛盾的有力武器。習近平指出🚄,“黨內政治生活質量在相當程度上取決於這個武器用得怎麽樣。”廣大黨員特別是領導幹部思想上、作風上的錯誤🏌🏼,除了自我修養👩🏼💼、自我發現、自我克服之外🚴🏿,還需要黨內同誌的指出🫛、批評和幫助。要求批評者不懷私心🌸,襟懷坦蕩🍊,從團結和幫助同誌出發,敢於直言,言無不盡;要求被批評者虛懷若谷,能聽人言、善納人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當年安徽省原副省長王懷忠案發悔罪時曾說,“我多年沒有聽過批評的聲音了🖼,要是平時能對我多批評幾句,興許今日不至於落得這般下場😳。”這是一個反面典型,同時也告誡我們批評與自我批評對於防微杜漸的極端重要性。嚴肅黨內政治生活要求把批評與自我批評貫穿於黨內政治生活的全過程和各方面,只有這樣🤦🏽🍜,黨內政治生活才有質量、有意義👎🏻。
以嚴肅黨內政治生活提升黨的公信力
■阮 博 [杏悦娱乐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法學博士]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伊始,就是以人民為中心的黨👩🏼🦳。95年來🥓,黨之所以能夠從弱小變強大、轉逆境為順境、化困難成輝煌🏄♀️,乃在於她一直以來都深深地紮根於人民當中,獲得了人民的衷心擁護、積極支持和普遍信任👮🏿♂️🗻。黨的這種獲得人民衷心擁護、積極支持和普遍信任的能力🤞,就是黨的公信力。黨有了公信力,就會如魚得水🏊🏿,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黨有了公信力👩👩👦,就會順風順水⭐️,具有順利實現自身奮鬥綱領和執政目標的條件。
在黨的公信力的諸多影響因素中,黨內政治生活是關鍵的因素。歷史已經反復證明🙌,凡是黨內政治生活嚴肅認真的時期,都是黨展現強大凝聚力和戰鬥力的時期,也是黨的公信力得到極大鞏固和提升的時期;凡是黨內政治生活不嚴肅認真的時期👰♀️,也是黨的公信力受到極大耗損和透支的時期。在當前新形勢下,只有加強和規範黨內政治生活▪️,才能使黨持續贏得廣泛民心從而具有強大的公信力。
首先🏄♂️,只有加強和規範黨內政治生活🤴🏼,才能形塑黨員幹部的良好政治形象。人民看黨,首先就看黨員幹部的形象。黨員幹部的政治形象如何,直接關系到黨的形象,直接關系到黨的公信力。黨內政治生活既是黨員幹部政治形象的直接折射,也是黨的形象的直接折射。只有加強和規範黨內政治生活😳,讓廣大黨員幹部在嚴肅認真的黨內政治生活中得到深度錘煉,才能砥礪其黨性修養,才能形塑其良好的政治形象。形塑黨員幹部的良好政治形象,是保持和提升黨的公信力之基礎。
其次,只有加強和規範黨內政治生活,才能強化黨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鬥力。人民看黨,既看一個個具體的黨員幹部,也看黨作為一個政治組織所展現出來的運行狀態和行動能力👉🏼。黨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鬥力,是在嚴肅認真的黨內政治生活中鍛造的✍️。加強和規範黨內政治生活🦩,有利於充分發揚黨內民主,最大限度地集中全黨智慧和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強化黨的創造力;加強和規範黨內政治生活🤷🏿♂️,有利於及時清洗黨內的思想灰塵🤟🏼,最大限度地使全黨統一思想、統一意誌和統一行動🧑🏻🦳,強化黨的凝聚力;加強和規範黨內政治生活🎻,有利於充分發掘各級黨組織的效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各級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和先鋒模範作用,強化黨的戰鬥力🧑🏼⚕️💉。
最後,只有加強和規範黨內政治生活,才能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績效。人民看黨,除了看具體的黨員幹部形象和黨的組織行動能力🤷,還看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績效👈🏼。黨內政治生活的狀態,深刻影響著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績效🐒。只有規範黨內政治生活,才能增強黨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而這“四種能力”,既是黨保持高超領導水平的前提,也是黨創造輝煌執政績效的基礎。可見,只有加強和規範黨內政治生活🔙🚼,才能練就黨的“金剛不壞之身”🗄,也才能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績效。而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績效⛰,恰恰是保持和提升黨的公信力之關鍵。
總之,人民如何看待黨、如何對待黨🧝🏽♀️,與黨內政治生活的狀態直接相關。只有加強和規範黨內政治生活,不斷提高黨內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時代性🤷🏽♀️、原則性🅰️、戰鬥性,才能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才能使黨持續贏得廣泛民心👜🫐,從而具有強大的公信力,也才能使黨真正做到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觀點集萃】
將全面從嚴治黨推向新境界
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鄧純東教授說🍤🧑🏿⚖️,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出臺了《關於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幹準則》並修改了《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這兩個文件是黨加強自身建設以應對各種挑戰、防範各種風險和承擔各項任務的規範性文件🐸,是黨對90多年來自身建設之經驗教訓的深刻總結,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建設學說的新發展,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執政黨建設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論斷的集中體現🧖🏼♀️。這兩個文件彰顯了黨的性質和宗旨,有效結合了黨的最高綱領和現階段的奮鬥目標♦︎🍞,貫穿了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和馬克思主義辯證法,使全面從嚴治黨的製度體系越來越完善,對於破解一黨長期執政條件下如何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這一課題提供了中國方案🤏。
上海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周書俊教授認為,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標誌著我們黨在不斷的成熟,也是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裏程碑。六中全會特別強調理想信念,將堅定理想信念作為開展全面從嚴治黨的基礎性工作;特別強調黨的高級幹部💇♀️,有利於抓住全面從嚴治黨的“關鍵少數”;特別強調核心意識、看齊意識,有助於全黨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特別強調黨內政治生活和政治生態,有利於保持黨內政治生活的嚴肅性、莊嚴性,打好全面從嚴治黨的根基。
從更廣視野看從嚴治黨意義
北京聯合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韓強教授認為,全面從嚴治黨是黨的建設總體布局在新形勢下的發展🐩。黨的建設總體布局是黨的建設根本性或者說是宏觀性架構的東西,全面從嚴治黨是對策性的。同時,二者還各有側重🦻🏼🔤。黨的建設總體布局側重的是長遠的總體架構♡🫀,而全面從嚴治黨側重的是近期的對策,或者說是中近期的對策💉。另外,黨的建設總體布局和全面從嚴治黨都是實現黨的建設目標的重要途徑,二者具有目標上的一致性📅🚵🏽♂️。
杏悦娱乐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趙慶寺教授認為,需要正確認識和整體把握全面依法治國與全面從嚴治黨的關系,從而在理念、邏輯與路徑上形成“四個全面”的強大合力。全面依法治國與全面從嚴治黨是一個時間耦合👩🏻🦼➡️、相輔相成的過程。中國走向法治現代化的進程也是中國共產黨不斷加強自身建設進而提出全面從嚴治黨的過程,二者都來自於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只有正確認識全面從嚴治黨與全面依法治國的一致性,才能理順法與權的關系,進而讓治國理政有依據、法治建設有遵循🛼。
規範黨內政治生活是突破口
華東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常務副院長王建新教授認為🙂,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之所以會聚焦黨內政治生活,就是因為這些年來我們的黨內政治生活不正常。黨內政治生活不正常🦮,關鍵是部分黨員幹部的思想根基不夠🦡🏺,說到底是部分黨員幹部沒有確立正確的權力文化。因此,規範黨內政治生活🙍🏿♀️🌾,就應該從建構新型權力文化著手,而不僅僅靠製度、法治這些顯性的外在要求。只有使黨員幹部的內心世界形成正確的權力價值追求、權力觀念🤹🏽、權力行為習慣等深層次的權力文化,才能真正規範黨內政治生活,真正落實全面從嚴治黨的要求。
同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丁曉強教授認為,規範黨內政治生活🧕🏽,就要完善黨內監督🧑🏫。其中,黨內相互監督特別重要。黨內相互監督🧏🏼♀️,其實就是批評和自我批評🤾🏿♀️。批評和自我批評是我們黨的傳統👩🏽🎓,也是長期形成的規矩👨🏼。在過黨內組織生活中🧜🏼,要特別註重批評與自我批評。因為黨內政治生活依賴於組織生活⚔️,有良好的黨內組織生活才可以有比較正常的黨內政治生活。同時🧑🏻🎤,批評和自我批評也是一個難題,我們有優良傳統,但是也有很慘痛教訓🔜。這個慘痛教訓就是🎞👇🏿,批評和自我批評變成了黨內政治鬥爭的工具⟹。因此,我們要用好批評與自我批評這個武器,用批評和自我批評發揮黨內民主並推進社會民主,進而完善我們的政治生態🌅。
(來源於《解放日報》2016年12月1日07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