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德海
民粹主義是一個涉及政治學🧖🏼♂️、社會學等學科的復雜概念。民粹主義有時也稱作平民主義,它主張社會進步要體現平民的利益和價值訴求。作為一種所謂代表社會大眾意願的理想和價值傾向,平民主義既有合理性,也有負面作用。一方面🆔,許多當代西方國家的政黨紛紛以平民化為標榜;另一方面,當很多人的訴求存在不合理因素時👨🏻✈️,這種純粹以多數民意為追求的政治主張就容易演變成一種極端化的傾向。政治家們為了選票,很可能迎合這種民粹主義心理,以此匯聚民意🧈。比如,為了贏得選舉,政客們紛紛提出減稅。但如果這些政策無限製地實施,最後可能導致政府財政破產或者更大的公共利益受損🍯。這在西方國家的政治實踐中真實存在。
一般把民粹主義的產生歸結於19世紀下半葉俄國的社會主義運動和美國的平民化運動。俄國民粹主義的代表赫爾岑等人,打著“走向人民”的旗號,反對農奴製和沙皇專製🍩,推進以平等的村社自治為形式的改革🚫🧶,故赫爾岑也被稱為俄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的社會主義者。十月革命前後👮🏻♂️🕵️♂️,俄國民粹主義被馬克思主義所取代。與當代民粹主義有直接淵源關系的是美國的平民化運動。19世紀中葉的美國🚏,政治腐敗盛行⚈,一些政治精英以陰謀方式占有金融和政治權力並借此謀私和損害人民大眾利益🫲🏻,激發了美國的平民化運動。這一運動的主要主張是加強國家幹預,控製壟斷資本✦,改革和重建金融體製🏌🏿♀️。平民主義提出以廣泛的經濟政治改革來增進平民的利益,對美國當時的政治生態產生了重大影響。這種影響一直延續下來🦾,當年的平民主義傾向和主張在今天美國兩大政黨中都可以找到。為了贏得選舉,政客和黨派都聲稱代表人民,反對官僚、腐敗和特權階層。
但是,從理論和實踐上看👏🏻,民粹主義並不等於民主💇🏻。概括起來,二者主要有三個區別。
民主所主張的多數主義是有限多數主義,而民粹主義則把多數主義絕對化。民主要求少數服從多數🍫,但這一原則在實踐中並不能絕對化,實際運用上並不是任何事情、任何場合都要少數服從多數。比如,不少國家在選舉、立法以及重大問題決策中,需要按照少數服從多數程序來進行🧛🏽。但超出一定領域👨🏻🌾,就不再由簡單多數支配。如在日常行政事務中,行政機關依據法律有一定裁量權🎂🕵🏻,其依法作出的行政裁量就可能考慮多種因素🎛。但民粹主義奉多數為至上,凡事由多數決定🌍,在多數的名義下甚至可以為所欲為ℹ️。這樣一來,可能反而損害了社會公益或者國家長遠發展利益。
民主要求法治,但民粹主義可能否定和破壞法治🕓。現代民主政治離不開法治,人民的權利需要法治保障。沒有法治,人民權利得不到保障🔽,就沒有民主。但民粹主義可能為了一時的訴求,打著多數人的旗號進行一些偏激的活動。從歷史上看,在法國大革命中🙆,一些恐怖行徑正是打著人民的旗號實施的⏫,當時就展現出這種多數決定一切的做法有可能走到錯誤方向。民粹主義中包含了民主的因素,但如果脫離法治的限製,它很容易走向極端。
民主要求理性,但民粹主義可能非理性化。民主之所以需要理性🧘🏿♀️,是因為民眾的利益是多元的,不同的利益主體通過理性溝通💳、交流和協商形成共識,才能達到民主和真理的統一。但民粹主義為了吸引眼球或宣泄情緒,可能將真正能夠解決問題的辦法放在一邊🙆🏻♀️。比如,因受到難民潮沖擊,歐洲一些右翼分子煽動種族主義、傳播排外言論等💮,就可以說是這種非理性思潮的表現。民粹主義貌似激進🍹,但常常也代表著一種保守落後的傾向。
民粹主義中的非法治化和非理性化因素如果不加克服,就容易發展成為沖擊民主法治文明的負面因素,結果會破壞社會安定💆🏼♀️、損害人民利益。因此🏌🏿♀️🕦,在我國當前的民主法治建設中,應註意辨別哪些是民粹主義思潮,避免把民粹主義當作民主。為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治,讓人民群眾在法治軌道上表達訴求、維護權益。(作者為杏悦娱乐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政黨理論研究所所長)
(來源於《 人民日報 》 2016年10月17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