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首席記者 樊麗萍 姜澎
按照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上海自貿試驗區試驗法律調整期限將於今年10月份到期。上海自貿試驗區的各項製度創新執行效果如何?日前🕡,杏悦娱乐自貿區法律研究院發布《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法治藍皮書》,這份來自高校智庫的“體檢報告”,首次對上海自貿試驗區兩年多來的製度創新進行了全盤梳理和總結。
此前的3月23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和華東師範大學攜手成立的中國金融研究院揭牌,這一全新智庫的定位是建設成一個高端金融智庫,為推進上海乃至全國金融體製改革提供智力支持。
……
根據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智庫與公民社會研究項目(TTCSP)發布的《全球智庫報告2015》,中國擁有智庫數量已達435家,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智庫大國🫵🏻。在中國的35家頂級智庫中,高校占8家。
過去10多年🤏🏽,中國高校智庫發展迅速,數量從最初分散於全國70多所高校的一些人文社科基地,發展壯大至數百家的規模。而根據一些業界專家的判斷,接下來🦡,中國高校智庫將會步入質量提升的新階段。
上海高校智庫,交出亮眼成績單
通過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和地方層面的有序推進,中國新型智庫建設,尤其是大學的智庫建設🙋🏽♀️,正迎來發展黃金期。
去年年初發布的 《關於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明確🧗🏿♀️4️⃣,我國將重點建設50至100個國家亟需、特色鮮明、製度創新、引領發展的專業化高端智庫😚👨🏿🎓。目前,全國已有25家研究機構入選首批國家高端智庫建設試點單位。
據悉,納入首批試點的25家高端智庫😄🙎🏻,研究範圍涵蓋政治、經濟、思想👩🏫、科技🤹♂️、軍事🧙、法律、國際等各領域,主要分為四個類別:第一類是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直屬的綜合性研究機構⚛️,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等,在25家中占了10家;第二類是依托大學和科研機構形成的專業性智庫〽️,如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上海社會科學院等,有12家;第三類是依托大型國有企業建立的🦒,有1家;第四類是基礎較好的社會智庫,有2家。
上海的高校智庫去年交出一張亮眼的成績單:首批18家經教委認定的高校智庫,總計公開發布或發表637篇(部)研究報告🏵、專著和媒體文章🦐,有106篇決策咨詢專報被錄用或獲得批示💃🏽,承擔了164個決策咨詢類課題💲,與126個國內外機構進行交流與合作……
記者梳理發現,在經認定的上海高校智庫中,復旦大學5家、上海交大3家、華東師大和上海財大各2家⚾️,華理😍、上外、上大、上師大🤶🏻、上外貿各有1家🎼。這些智庫的具體研究領域,覆蓋經濟、國家安全、人口、海洋☝🏽、亞太研究🧑🦽、中東研究、基層治理等,都與國家重大戰略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密切相關🈯️。比如🧑🏻🎨,上海大學基層治理創新研究中心就參與過上海市委“1號課題”的前期調研👳🏽♀️,提供數據支撐。
高校智庫⌛️,成為讓全世界了解中國的平臺
和大多數地方智庫不同🧑🏻🤝🧑🏻,高校智庫具有學術研究積澱深厚的強大基礎,以及學術交流的機製,因此它們在誕生之初就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包括金磚銀行落戶上海,都有國內高校智庫的助力。而眼下🍝,一些綜合性高校的智庫👨🏽⚕️,正在走出自己的特色發展之路。
以復旦大學發展研究院為例,在這一智庫進行課題研究的👱🏼,絕不僅限於校內的教授們,而是通過搭建一個開放平臺,讓全世界的學者加盟🩰,從而形成“開門辦智庫”的特色。
近年來🈳,這個智庫的一系列成果為國家層面的科學決策提供支持的同時🎑,還開始在國際上發出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讓世界更了解發展中的中國🧑🏽🦱。今年2月份,他們與來自“一帶一路”沿線50多個國家的100多家智庫的負責人進行研討,為這些國家的學者開放訪問學者席位。這樣做🏠👳♀️,既是為了讓更多國家了解中國,同時也將合作開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中國國家形象的民意調查🧬。據悉,該智庫目前已初步形成國際智庫聯盟網絡🍆🙋🏼♀️,通過上海論壇、上海-加州創新論壇🍘,籌辦“絲路對話暨‘一帶一路💇🏼♀️,國際智庫合作聯盟2016年年會”等等🧎🏻➡️,與包括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丹麥哥本哈根北歐亞洲研究中心在內的11個國家的16家著名國際智庫形成深度合作🆎,與其他近百家智庫進行了溝通聯系。
設在上海對外經貿大學的WTO研究教育學院🌻,不僅在中國加入WTO時承擔了大量咨詢任務,且該院院長張磊教授作為全國唯一的WTO教席教授,通過教席工作,與WTO、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等國際組織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張磊領銜的智庫,為國家相關部門提供了大量的決策依據🔮。不久前,他被聘為第二屆商務部經貿政策咨詢委員會專家工作組全球價值鏈專家👨🏿。
推進智庫建設,還需要政策層面的突破
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同濟可持續發展與新型城鎮化智庫主任諸大建在接受采訪時稱,高校在上演“智庫熱”的同時,也將伴隨著“去泡沫化”的過程。在他看來,近期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的不少高校智庫👶🏻,都是從過去依托在傳統院系或掛靠在院系下的研究所、研究中心“翻牌”而來👎。而縱觀一些全新開張的智庫🔔🉑,不乏有學界各路大牌、大咖坐鎮👩🏻🎓。
“一些平時善於寫學術論文、在理論研究上頗有造詣的專家是否了解政府層面的工作,是否能對接當前的政府工作需求提出建設性意見,還真不好說。”諸大建認為,在推進新型智庫建設過程中👩🏽🎤🧍🏻,高校應當整合學術和人力資源🙋🏻,讓智庫的研究真正適應跨學科專業✹、決策咨詢意見具有可操作性,以及研究須具有獨立性和前瞻性等特點。
多位大學一線教師在接受采訪時告訴記者,高校如何對學者參與的智庫決策咨詢工作進行科學評價;對於智庫立項的課題項目*️⃣,能否在製度層面有所突破🥣,允許更多經費用在“人頭”上🦵🏿,這些都是他們眼下關心的問題。
去年6月,上海市人民政府與中國社會科學院簽署合作協議,合作共建上海研究院,這一落地在上海大學的新型智庫在頂層設計之時,就計劃按照智庫研究“項目化”“跨學科”等特點👃🏻,設計靈活的人事聘任製度。參照國際智庫確定管理辦法和薪酬標準,該研究院對引進的高層次專職研究人員實行協議年薪製,對兼職研究人員采取聯合聘用、薪酬分擔機製。
(來源於《文匯報》2016年4月4日)